硫铁矿主要包括黄铁矿、白铁矿和磁黄铁矿三种矿物,以黄铁矿为主。从寒武纪到第三纪,硫铁矿矿床均有开采,其中前寒武纪、寒武纪、泥盆纪、石炭纪、二叠纪、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矿十分重要。
矿床成因类型 :
1、沉积型,包括含煤岩系中、碳酸盐岩内和砂页岩内的硫铁矿矿床。
2、沉积变质型。
3、火山岩系中的硫铁矿矿床。
4、接触交代型。
5、热液充填型。
含煤岩系中的沉积硫铁矿矿床,实际上并非单一沉积作用形成,还经历了早期成岩作用。此类矿床在中国分布广泛,赋存层位多。主要有北方的本溪组,西南地区的上二叠统,鄂中的下二叠统马鞍山组和吉林中部的第三系桦甸组。
硫铁矿矿床多呈层状、似层状及透镜状产于含煤岩系与下伏地层的假整合或不整合面上,少数产于含煤岩系内。矿层一般有2~3层,常在大范围内连续分布。其厚度受古地形控制,在古地形凹部,矿体常较厚大;而在凸起部位,矿体则变薄或尖灭;一般厚1~3m,个别可达5m。
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,有少量白铁矿。脉石矿物主要为粘土矿物以及绢云母、硅质和碳质有机物。常见矿石构造为块状、浸染状和结核状。